我国钢铁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以产能过剩现象最为严重,根据世界钢铁协会和中国经济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测算,2013年上半年中国钢材消费量同比增速达到8.8%。这虽然大幅高于2012年全年2.4%的增速,但很可能并没有反映终端需求。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行业,也作为机械制造基础的原材料,与模具、机械、化工、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钢铁行业的低迷发展态势,虽然使机械制造行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但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价格的持续走低将会造成钢铁生产企业的亏损、破产,在未来发展中对机械行业将产生消极影响。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直接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现象出现,进而导致价格下降,有数据显示,我国的钢铁行业已经倒退到1994年价格水平,面对着如此严峻的钢铁产能过剩态势,钢铁生产企业亟需采取必要措施降低产量、抑制产能。
金模钢铁网首席分析师罗百辉指出:“钢铁行业采取降低产能的举措刻不容缓,现今发展态势的持续必将会导致整个机械加工行业的滑坡。”因此,国家倡导各钢铁生产单位采取“减产保价”的举措,然而,从宏观经济形势看来,钢铁产业降低产能之路阻碍重重。
现今钢铁生产单位仍在采取高产量高产能的生产策略,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只寄希望于国家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拉动钢铁市场消费增加,从而消耗过剩产能,使企业自身获得新发展。
近期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出台小幅度的刺激经济计划,包括支持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房地产建设,扩大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以刺激钢铁行业的消费,带动其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也称,下半年将出台城镇化具体规划措施。从政策上为钢铁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其产量的消耗,带动钢铁行业降低产量与产能,稳定市场价格。
不过,在罗百辉看来,政策引导只能从客观方面为钢铁产业的降低产能起到一定作用,最根本的还是企业自身主动降低产量。国家推动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生产厂家要整合自身生产资源,将企业发展的注意力由产量的扩张转移到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研发、以及低碳环保生产工艺的研发改进,钢铁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认识到降低产能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度过钢铁行业低迷的发展现状。
钢铁产业调控对钢价走势影响有限
近月来,我国钢铁行业正在接受较为严厉的政策洗礼,工信部治理产能过剩的名单也由第一期增加到第二期了,虽然每天都看到各种关于环保、淘汰落后产能的新闻,那口气俨然宣誓般的有决心,但是这些政策已经对钢铁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了呢,对于钢结构等相关企业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罗百辉表示,从首批公布的造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来看,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首当其冲,政策也明确宣布会淘汰炼钢落后产能697.9万吨,炼铁落后产能277万吨,电解铝落后产能26万吨,从7月份的钢铁行业日均粗钢产量来看,7月上旬中钢协会员单位粗钢日均产量169.48万吨,环比下降3.84%;预估全国日均产量208.30万吨,环比下降4.50%。7月中旬钢协重点会员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71.84万吨,旬环比增长1.4%;预估7月中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213.03万吨,旬环比增长1.34%。政策对钢铁行业固然有影响,但是越是随着时间的推长,钢厂检修停产的结束,政策对钢市的影响似乎力度就越弱。
继4月工信部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之后,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苗治民表示,该部门目前正在审理第二批申请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预计“11月份完成审核”。 苗治民此前就指出,将继续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规范工作,争取今年公告1-2批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并力争到“十二五”末,将80%左右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到规范管理范畴。
第一批淘汰的企业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国有企业,也包含沙钢、方大特钢(行情 股吧 买卖点)等民营企业。即将展开的第二批钢企审批将更加严格,工信部将对部分企业采取现场检查等方式,审查力度继续加大,一旦企业进入“黑名单”,后期将会面临差别电价、银行信贷收紧、行政问责等。这一次工信部黑白名单的制定,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有效治理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给钢结构市场及钢铁市场一个可持续方法的道路。
面对如此高的产能过剩,究竟钢铁产能利用率有多少呢?根据公开数据梳理,中国钢铁产能的利用率在2006年以前基本都在80%以上,2006年以后回落到80%以下,但也基本在70%~80%之间,就算是2012年底,中国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只有74.9%。产能过剩是近年来中国钢铁业的吨钢利润一降再降根本原因所在,如果钢铁侠们仍然不能看到问题所在,还在为产能的量大而沾沾自喜,那俨然是个重大失误。
话说回来,就算这些政策出台了,又有多少企业会遵循规则来调整呢?因此,我国钢铁产业降低产能之路任重道远,各钢铁生产企业降低产能以保持价格稳定的举措依旧需要加大实施力度,把握国家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与各钢铁生产企业联手,适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新产品的研发来促进钢铁产业早日“脱困”。 |